2017年,全县上下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追赶超越不停步,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社会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增强、加速崛起、势头强劲的运行态势。
基本情况
一、经济总量实现追赶超越,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1、经济总量大跨越
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80亿元,达到84.82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6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2.8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29亿元,增长11.2%。
2、经济结构大调整
县域经济结构由2016年的26.5:43.2:30.3,调整为2017年的22.0:50.5:27.5,与2016年相比第一产业降低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降低2.8个百分点。
3、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万元大关
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538元,折合5296美元(1美元=6.3329元人民币),与2016年相比增加6761元,增长25.2%。
二、特色农业规模效益同步发展
1、粮食生产平稳。粮食产量达到10.0万吨,其中夏粮总产4.06万吨,秋粮总产5.94万吨;玉米总产5.24万吨,薯类总产0.29万吨,油料总产2460吨。
2、烤烟、水果、蔬菜稳定发展。全县种植烤烟2.70万亩,总产量2611吨,实现产值5056万元;苹果产量2.71万吨,桃产量3561吨,柿子产量2486吨,同比分别增长2.9%、4.4%和2.3%。核桃面积达到56.0万亩,增长2.8%,其中早熟核桃面积为29.67万亩,产量10116吨,增长13.7%。生产鲜菜11.67万吨,其中辣椒产量8758吨,分别增长3.6%和1.4%。
3、畜牧产业得到优化提升。大牲畜存栏7.44万头,同比下降10.1%,其中奶牛存栏4.4万头,下降15.9%;羊存栏9.8万只,同比增长23.9%;生产鲜奶16.39万吨,同比下降8.7%。
三、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全县积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79.56亿元,同比增长57.9%。其中:轻工业实现产值18.06亿元,增长82.3%;重工业实现产值61.50亿元,增长51.9%。分行业看,煤炭开采业实现产值53.67亿元,增长45.4%;乳制品行业实现产值17.46亿元,增长80.7%。
四、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社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城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64亿元,增长23.3%,占全社会投资额的98.7%。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58.34亿元,增长77.9%,占城镇投资的26.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21亿元,下降46.4%,占城镇投资的5.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2.09亿元,增长21.8%,占城镇投资的68.3%;
五、消费品市场趋于活跃。201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73亿元,同比增长15.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93亿元,增长7.4%。按国民经济行业分,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66亿元,同比增长17.8%;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7.78亿元,增长12.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5298万元,增长26.1%;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9亿元,增长20.5%。
六、旅游开发强势推进。围绕把关山打造为中国“爱蒙塔尔”的新定位,全面启动5A级景区创建,加快推进龙门洞、秦源文化产业园改造提升,大秦北市盛装开园,《梦回大秦》实现常态化演出,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新集川镇建成“陕西旅游特色名镇”,累计建成省级旅游特色名镇4个、旅游示范村13个,旅游品牌逐渐凸显。全年接待各类游客817.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0.0%和64.6%。
七、地方财政收入增速较快。全年全县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157万元,同口径增长12.2%;其中:工商税收入8034万元,增长9.1%。地方财政支出18.37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872万元,下降13.6%;公共安全支出7153万元,增长14.4%;教育性支出53511万元,增长1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612万元,增长25.6%;医疗卫生支出16644万元,下降24.0%;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255万元,增长31.9%;农林水事务支出24205万元,下降13.8%。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15.05亿元,同比增长6.3%。
八、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2017年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86.13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农村商业银行54.01亿元,增长11.4%;农业银行17.10亿元,下降5.3%;邮政储蓄银行14.24亿元,增长4.3%;长安银行达到435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26.12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短期贷款4.71亿元,下降24.1%;中长期贷款18.05亿元,增长47.9%。金融机构贷款增速快于存款增速9.6个百分点。
九、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全县继续贯彻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想方设法增加就业岗位,切实加强就业工作,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据调查评估,全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19元,同比增加793元,增长9.6%。按构成分,工资性收入4697元,增长9.2%;经营净收入2270元,增长9.5%;财产净收入28元,增长12.0%;转移净收入2024元,增长10.9%。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8450元,同比增加2361元,增长9.1%。按构成分,工资性收入18774元,增长9.3%;经营净收入1833元,增长9.6%;财产性收入1303元,增长6.1%;转移性收入6540元,增长8.9%。
存在问题
从2017年陇县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总量偏小、与副中心城市地位不相称。2017年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在山区五县中排第三名,全市排第十名,仅占全市GDP的3.9%;年末“五上”企业户数达到66户,占全市的3.1%。与其他山区县比较有一定差距,凤县GDP为180.1亿元,占全市GDP的8.3%;“五上”企业户数达到97户,占全市的4.5%;麟游县 GDP为106.54亿元,占全市GDP的4.9%;“五上”企业户数达到37户,占全市的1.7%。
二、农业比重偏大,发展速度受到制约。陇县是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大县,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但转型收效甚微,传统粮食种植的现状依然未得到较大改观。从2017年的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农业占比位居全市第2位,达到22%,仅次于太白县。农业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在5%以内,对全县经济增长制约较大。
三、招商引资形势不容乐观、工业企业个数偏少。受国家大环境大政策的影响,一些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企业的投资意向明显降低,新洽谈项目不足。2017年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8户,与上年相比净增加3户。工业企业户数比千阳县少7户,比凤县少37户。
四、投资拉动显弱、产业结构合理度欠佳。由于整体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陇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大项目、重点项目偏少,特别是亿元项目偏少,10亿元以上项目多年空白,缺乏大项目支撑;另外,固定资产一二三产投资结构占比为26.2:5.5:68.3,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第二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下降7.1%。
五、追赶超越面临压力大,副中心城市加速崛起因素不利。面对追赶有空间,超越有优势,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状,制约副中心城市加速崛起的硬实力、软实力和环境方面的因素有:经济总量小、增幅慢是主要矛盾;产业集聚度低、核心竞争力弱是关键问题;机制体制性障碍多是主要差距;交通枢纽地位弱是不争事实;高端人才少,创新发展能力不足是致命环节。
2018年工作措施及建议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全县要以学习贯彻县党代会和人代会精神为动力,以追赶超越为总基调,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聚焦项目、主攻招商,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奋力开创宝鸡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促使产业升级达效。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农业生产加快向产业区集中,向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积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型。充分发挥类似陇州富硒核桃、盛源果品、台湾智慧农业、矮砧苹果种植等产地和品牌优势,建成标准产业文化中心、研发中心、交易中心,实施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产业经营品牌化,形成辐射西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深加工集地,促使农业产业升级达效。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振兴工业经济。扎实开展主题招商、节会招商和“招商季”活动,突出“关山旅游、生态乳都、新型能源、城市建设”四大增长点,紧盯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园区招商、产业链招商。围绕绿色食品、清洁能源,新型建材产业集群,创新招商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创业合作和扶贫力度,力争维维集团、陇县工业园、禾中元宝枫小镇、江苏世博会矿泉水等重大项目落户陇县,力争此类项目实实在在落地、扎扎实实投产。
三、全力以赴抓项目、继续强化项目建设力度。按照“签约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达产”的思路,采取措施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包抓责任制,针对新兴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商贸物流、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等六大类项目,及时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保姆式”和“零距离”服务,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质的服务,最有力的保障,排除一切干扰,全力为项目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扩大民间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四、加力发展县域经济,强力做大总量做优质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拓展新空间、打造新引擎、构筑新生态、增添新活力。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运行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一是要指导现有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扩大市场份额,保障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生产。二是完善重点项目调度督导制度,积极推动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和建成项目达产达效,督促企业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开展重大项目投资达产达效工作。三是大力培育“五上”企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原动力,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