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县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陇县30万只奶山羊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规划》已经县政府2014年第八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www.28365-365.com办公室
2014年9月17日
陇县30万只奶山羊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为了充分发挥陇县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加速宝鸡副中心城市崛起,打造我县乳业升级版,按照“规划引领、项目支撑、重点突破、谋求跨越”总体要求,结合陇县实际,特制定陇县30万只奶山羊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规划。
一、发展奶山羊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1、市场需求旺盛,发展潜力巨大。由于山羊奶的营养组成含量接近母乳,乳蛋白和脂肪颗粒小,易消化吸收,特别是山羊奶不含过敏原,富含多种营养和保健因子,因而,被国际营养学界和医学界誉为“唯一可与母乳相媲美的天然营养保健品”。近年来,羊奶及其制品作为符合绝大多数中国人适用的奶制品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深圳、广州、福州、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都掀起了羊奶消费热,以高于牛奶制品3-4倍的价格热销,产品供不应求,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县内和氏和飞鹤关山两大乳品企业,设计年加工奶粉2万吨,液态奶4万吨,日可处理生鲜羊奶200吨,需求量大。随着企业的扩产改造,优质原料奶供应更加短缺。同时,陇县建有奶山羊活畜交易市场4处,以“烤全羊”为特色的旅游景区2处,对生鲜羊肉需求量极大,羊肉市场前景广阔。
2、发展历史悠久,产业基础牢固。陇县奶山羊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发展于70年代,兴盛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奶牛业的发展而壮大,群众有饲养奶山羊的丰富经验和传统习惯。1985年起,原西北农业大学教授刘荫武扎根陇县5年,引进“西农莎能奶山羊”与当地山羊进行杂交育种,创新推广了“草-羊-粮”生态农业实验示范模式,并以此为样板,制定了全县奶山羊品种改良实施方案,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奶山羊良种。截至2014年6月,全县奶山羊存栏6.81万只,羊奶总产1.19万吨。全县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奶山羊规模养殖场30个,存栏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227户,已成立奶山羊专业合作社15个,建成奶山羊机械化挤奶站11个,奶山羊基地村21个。全县已基本形成集养殖、乳制品加工、饲料、兽药、奶业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3、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条件优越。陇县地处陕、甘、宁“三省通衢”之地和“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中心带,畜产品流通和物流服务业兴盛,自古就是商品集散地和边贸重镇。境内交通、通讯条件畅通,344国道、陇马公路、宝平路、宝中铁路、宝汉高速贯穿全境;县内供电系统配套完整;水资源丰富,无工矿企业污染、水质良好,有利于生产无公害羊奶、羊肉。加之周边天水、平凉、固原、庆阳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对奶山羊产生的肉、奶、皮革等畜产品需求旺盛,奶山羊产品总体需求量仍呈刚性增加态势。县内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极适宜于奶牛、奶山羊繁衍生息。2010年陇县被列入全国313个奶畜优势区域县之列,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0个奶山羊基地县之一。县内饲草饲料资源特别丰富,共有天然草场71.6万亩,苜蓿留床面积10.6万亩,其他人工牧草3万亩,年产各类青干草45万吨。全县年种植小麦等夏粮约30万亩,玉米等秋粮面积25.62万亩,可产秸秆51.14万吨,可饲养家畜120万个羊单位,是目前饲养量的3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退耕还草面积已达12万亩,年可产青草36万吨,可饲养家畜50万个羊单位。
4、经济效益显著,强农惠民意义重大。奶山羊适应性强、饲草范围广,将饲料能量和蛋白质转换成奶的效率高于奶牛;奶山羊繁殖率可达180%;羔羊出生9-10月配种(体重达到35公斤),怀孕5个月产羔,14月龄后便可实现挤奶,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山区农户饲养30只基础母羊,年纯收入就可达3万元,与当地群众其他经济收益相比较,饲养奶山羊经济效益明显高。奶山羊肉奶兼用、转型快,活羊售价已达32元∕公斤,公羔育肥、淘汰羊育肥增收效果同样十分可观,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选择。
5.县委政府重视,政策支持力度大。陇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将奶山羊产业作为巩固和壮大奶源基地建设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地予以扶持支持。2012年,将奶山羊产业列为建设全省奶畜第一县的重要产业予以扶持,规定对建成的存栏1000只的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场县财政一次性补贴20万元/场,建成机械化挤奶站补贴5万元/个。2013年县政府对全县引进的16只种公羊按1000元/只标准予以补贴。
上述这些,充分反映了陇县上下一致,大力发展奶山羊产业的坚定信念,也是发展奶山羊产业的有利条件。但我县奶山羊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不高、发展资金匮乏等现实问题,对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直接挑战。
一是存栏量不足,规模化程度低。全县奶山羊规模养殖以行政和业务部门推动为主导,全县虽存栏奶山羊6.81万只,但已建成和正建的规模化养殖场仅30个,存栏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仅227户,奶山羊养殖仍以家庭散养为主,设施简陋,规模化养殖程度低,管理粗放。把奶山羊当作肉羊养,鲜奶商品率低,乳用性能未真正发挥。
二是品种不优,产奶水平不高。大部分种公羊都是群众自繁自育的公羊,更新不及时,近交系数高,种群品质退化严重,有关良种繁育、快速改良、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技术相对滞后,致使奶山羊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
三是发展资金短缺,扶持力度不够。奶山羊规模养殖刚刚起步,国家对奶山羊产业扶持政策尚未确立,引导群众发展奶山羊的力度不够。金融投放少、难度大,融资渠道不畅,直接影响着奶山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农业转型升级、畜牧生产方式转变、优化奶畜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全省奶畜第一县为目标,以提高奶山羊产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企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坚持产业化带动、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信息化装备、品牌化引领战略,实施“十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着力构建新兴奶畜产业体系,把陇县建成关天经济区高端奶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政府牵头抓总,突破重点难点,制定扶持政策,整治投资环境,整合项目资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优化配置作用,依靠企业、各类经营主体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运行机制,多措并举投资建设奶山羊场。
二是坚持产业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统筹考虑奶山羊产品安全、区域布局、功能定位,改变传统散养方式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全部实行舍饲养殖,实现生产与生态相统一、发展与保护相一致、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目标。
三是坚持规模生产与质量效益相结合的原则。规模大小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与地域环境相协调,与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相统一,做到效益优先,规模适度,量力而行,滚动发展。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围绕全产业链开发,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用超前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方式、领先的设备发展奶山羊产业。进一步推广专业合作社和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建立加工企业与养殖户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利于发展的现代畜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是坚持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奶山羊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动员群众广泛参与。在股份养羊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奶山羊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结合点,注重扶持贫困户养羊,以养殖促扶贫,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互利共惠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三、奋斗目标
利用6年时间,到2020年达到以下目标:
——养殖规模发展壮大。奶山羊存栏达到30万只,其中飞鹤关山乳业7万只、和氏乳业3万只、社会和农村群众养羊20万只,各类养殖场(户)846个(其中:规模养殖场246个、家庭牧场200个、规模养殖户400个),规模养殖占到存栏量的80%以上。(详见表1:陇县奶山羊存栏量规划表)
——种群质量显著提高。以萨能和关中奶山羊为主体的优良品种占80%以上,年产鲜羊奶12万吨,公羔羊育肥10万只,淘汰羊异地育肥4万只,羊肉产量达到6000吨。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奶山羊成为农村群众增收的骨干产业,养殖产值达到8亿元,乳制品加工产值达到12亿元。
——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强制免疫密度达到100%,程序免疫90%覆盖,产地检疫100%,疫情监测经常化、制度化,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产品质量进一步巩固提高。奶山羊挤奶100%机械化,加强生鲜乳收购监管和秩序整顿,确保奶源质量。加强产地检疫,提高羊产品加工质量关。
四、布局规划
按照“科学布局,点线结合,重点突破,片区推进”的思路,建设4大养殖区、打造6个重点镇、培育50个重点村,发展各类规模养殖经营主体846个,带动陇县及周边地区奶山羊产业转型升级(详见表2:陇县奶山羊产业发展重点镇、村、户、场建设规划表)。
1.四大养殖区
按照陇县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奶山羊养殖现状和饲草饲料资源状况,避免与千河川道奶牛优势养殖区交叉重叠,重点在南、北浅山区建成4大呈环形分布的奶山羊养殖区,形成我县30万只奶山羊基地的总体形态。
东南片区养殖区:含东风、八渡两镇,杜阳、牙科社区;西南片区养殖区:含天成镇和堎底下社区;西部片区养殖区:含固关、曹家湾、新集川镇;北部山区养殖区:含温水、火烧、李家河、河北及城关镇唐家庄地区。
2.6个重点镇
通过积极推广规模养殖场、基地村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三种模式,重点建设东风、天成、固关、温水、李家河、河北6个镇,使其成为陇县奶山羊养殖的主要生产区。
3.50个重点村
依托陇县新农村建设50个中心村、10个移民搬迁村和原有21个奶山羊基地村,按照“把搬迁村变成养殖村,把弃耕地变成饲草饲料地,把搬迁户变成养殖户,把基地村变为重点村”的思路,坚持种养结合、农牧一体的原则,着力打造50个奶山羊养殖重点村,使搬迁户下山住楼房,上山进羊场,搬得了、留得住、有产业、能致富。
五、重点工程
(一)以规模养殖场建设为重点,实施奶山羊扩群增量工程。产权明晰、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奶山羊规模养殖场有利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县奶山羊产业要发展要走乳品企业引领、农民广泛参与、各方积极配合的多轮驱动发展之路,形成以“万只羊场为引领、以千只及以上羊场为示范、以千只以下300只以上的中小规模场为主体、以300只以下100只以上的家庭牧场为基础,以100—50只的规模养殖户为补充”的发展新格局。
1.做大万只专业牧场。以飞鹤关山、和氏乳业为主体,利用其雄厚的工商资本,建设6个设施装备先进、设计超前、主推技术应用到位、生产标准、管理科学的大型牧场,成为我县奶山羊产业的标杆。
2.做强千只以上养殖场。以现已建成的10个规模养殖场和20个拟建奶山羊场为基础,通过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四大功能区齐全、配套设施完善、技术措施运用到位的千只规模羊场,成为我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示范。
3.做优中小规模场。按照适度规模、量力而行的原则,以经济实用、舍饲养殖和满足无公害羊乳生产为前提,养建结合,逐步扩张,形成我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重点。建成500-1000只中型规模养殖场60个、发展300以上500以下的适度规模养殖场150个,形成我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主体。
4.做精家庭牧场(含规模养殖户)。充分利用弃耕地、撂荒地和村庄空闲地,发展存栏100-300只的家庭牧场200个,使其成为我县奶山羊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富余劳动力培训、扶贫开发、科技入户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养羊积极性高的群众发展舍饲养殖,建成存栏50-100只的奶山羊规模养殖户400个,使其成为我县奶山羊规模养殖的重要补充。
(二)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实施提质增效工程。坚持高点定位、超前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高标准建设一批开放式、钢架结构、运动场硬化、机械化挤奶、粪污集中处理的标准化奶山羊养殖场(园区)。突出四大功能区建设,推行“十统一”(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集中饲养、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良种繁育、统一饲草供应、统一粪污处理、统一机械挤奶、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参加保险、统一收购鲜奶)管理模式;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标准化的建立和实施,把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成熟的管理理念、质量品牌意识推广到养殖户中,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生态的最佳效益。到2020年,通过实行标准化圈舍改造、分群分阶段科学饲养、程序化免疫、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措施,使全县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奶山羊存栏达到24万只,并建设奶山羊机械化挤奶站296个。重点制定产地环境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投入品的使用、生产技术规程、管理规范和检验检测方法、包装标准、贮藏和运输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示范带动作用,实现陇县奶山羊大群体散养型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根本转变,带动奶山羊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方向发展。
(三)以良种繁育为根本,实施奶山羊良种推广工程。坚持引种与育种相结合,保种与利用相结合,自繁与外购相结合,加快“育、繁、推、改”步伐,促进外来品种本地化、杂交改良商品化。建立陇县奶山羊良种繁育场,实施选种选配和良种扩繁,提高良种覆盖率,掌握品种改良主动权;实施种公羊档案管理和定期调配,建立奶山羊良种登记制度,开展生产性能及后裔测定;加大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建设优良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库。以446个100只以上的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场(家庭牧场)和50个重点村为重点,引进优质莎能奶山羊种公羊520只;以96个500只以上的奶山羊规模化养殖场和50个奶山羊重点村为重点,建立奶山羊人工授精站(点)146个,配套装备奶山羊人工授精器械,开展奶山羊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和应用,实现陇县高产奶山羊群体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到2020年使奶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泌乳羊平均单产达600公斤以上,逐步建立适合我县奶畜产业发展要求的高产奶山羊群体,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生产配套、保障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详见表3:陇县奶山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表)。
(四)以科学饲喂为前提,实施优质饲草饲料开发工程。依托资源优势和科技创新,优化饲料饲草资源配置,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饲料产品,积极推广人工种草和秸秆青贮、拉丝、揉搓技术,推行青贮、青干草商品化经营,推广奶山羊配方颗粒专用饲草饲料的应用,全面提高奶山羊饲喂水平。到2020年底,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6万亩,种植高蛋白青贮玉米20万亩,配套实施青贮40万立方米,推广使用青贮、拉丝、揉搓等饲草加工机械1000台,推广应用奶山羊专用配合饲料20万吨(详见表4:陇县奶山羊产业饲草饲料体系建设目标)。
(五)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实施精深产品研发工程。围绕奶山羊产业和产品,依托我县优质地方品种、独特生态资源、传统加工工艺和深厚历史文化,实施好品牌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全行业质量观念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培育品牌、发展品牌、宣传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机制,探索出一条品牌强牧、品牌富农的发展之路。鼓励、支持飞鹤关山、和氏等羊奶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抓住奶山羊乳制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契机,打造知名品牌,让产品走向全省乃至全国。通过系列包装、大型宣传、展览展示等活动,大力推介婴幼儿羊奶粉,提高品牌形象和认知度,通过品牌效应带动奶山羊及其产品打开高端消费市场,进一步提高陇县奶山羊产业市场竞争力。积极实施婴幼儿高端羊奶粉系统产品研发,不断推出新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加快奶酪、黄油为主的奶制品及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保健产品的研发、精深加工,抢占市场。积极引导乳品企业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整合,推进龙头企业向集群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
(六)以延长奶山羊产业链为抓手,实施综合开发工程。按照“做大规模,做精产品,拉长链条,打响品牌,提高附加值,场企双赢”的要求,着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公羔育肥、肉羊屠宰、有机肥加工、皮革鞣制等奶山羊衍生产业,构建综合利用、梯级增值的产业格局。采取适时断奶、早期补饲、适时去势、合理搭配日粮等方式,对奶山羊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公羔和淘汰羊只实施强度育肥、集中育肥、快速出栏,到2020年,实现公羔育肥10万只、淘汰羊只育肥4万只;采取引进、自建等方式新建集肉羊屠宰、分割、深加工等为一体的肉羊屠宰加工厂,开发无公害生态羊肉产品,做到当年育肥、当年屠宰、当年见效,到2020年羊肉产量达到6000吨;以羊粪为主原料积极运用资源化开发、减量化排放、无害化处理新技术,加工生产有机肥;综合开发利用奶山羊养殖过程中形成的皮、毛、骨等副产品,全面提升奶山羊整体经济效益。
(七)以疫病防控为关键,实施奶山羊安全保障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以控制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目标,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建立完善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监督和技术支持体系为依托,以构建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强化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为重点,建立15个镇(社区)奶山羊技术服务站、50个村兽医诊疗室、246个场配种诊疗室。积极推行动物防疫标准化建设,全面执行“强制免疫+程序免疫”相结合的奶山羊免疫技术规范,强化无规定动物疫病场建设,实施奶山羊保健计划,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不断提高重大动物疫情的预警预报、预防控制、应急反应,建立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相互配套、运转高效的动物防疫体系,实现动物防疫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详见表5:陇县奶山羊产业动物防控体系建设目标)
(八)以多元化发展为方向,实施组织体制创新工程。在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养殖重点村与家庭适度规模养殖三种发展模式的前提下,鼓励和吸引大型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村民集体组织、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手、回乡创业人员等领办、创办奶山羊经济实体,形成经营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行“连线成片,分户饲养”、“集中建圈,联户饲养”、“业主建圈,租赁饲养”、“业主建圈,雇人饲养”、“股份合资,合伙饲养”、“以羊抵资,代管饲养”等多种养殖模式,形成养殖方式多元化;以项目资金为引导,充分利用企业资本、民间资本、社会闲散资金,为奶山羊产业发展聚合强大资金支持,形成投资渠道多元化;大力发展不破坏耕作层的集约化养殖,引导奶山羊养殖向浅山丘陵区、荒山、荒地、滩涂地、一般耕地和整村搬迁后的村庄合理布局,科学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形成养殖用地多元化。
(九)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平台,实施物流通畅工程。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体系,围绕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优势区域,建立区域性奶山羊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优化配置物流资源;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建立奶山羊鲜奶收购、饲草饲料加工、物资配送等网络体系,对育肥肉羊快速输出;积极开拓省内外奶山羊产品市场,实行以销促产;各镇(社区)建立信息服务站,1000只以上奶山羊养殖大村建立村级信息服务点,构成县、镇、村三级信息网络;在各规模养殖场和家庭牧场建立良种奶山羊信息化平台,实施奶山羊电子档案管理,形成外接市场,内联镇村,横通县区的信息流通体系,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管理水平。
(十)以技术服务为支撑,实施主推技术普及工程。按照“重点突破、谋求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推广奶山羊“平衡日粮饲喂及饲草饲料加工利用技术、不同饲养阶段管理技术、同期发情均衡产奶技术、程序化疫病防控技术、养殖场规范化经营管理技术、标准化羊舍设计与建设技术、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公羔快速育肥技术”八大主推技术。围绕优势区域建设和西农大奶山羊综合试验站建设,开展科技攻关和开发利用,在良种培育、疫病防控、饲料营养、畜牧机械、质量安全、乳品加工储运、健康养殖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不断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对奶山羊产业发展开展全方位的综合技术指导服务,组织实施职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等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创新发展模式和技术推广机制,进一步提高奶山羊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资金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陇县30万只奶山羊规模化生态养殖基地6年共需建设资金11600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资金补贴9050万元(包括:申请省级资金5430万元,市级资金2715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905万元),自筹10695万元。要形成以项目资金为引导,以社会和企业资金为主体,以金融资金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破解发展资金难题。
1.经营主体筹资。乳品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场,建立自有奶源基地。通过新建、参股、联营等多种方式,使自有奶源基地鲜奶生产量占到需求量的60%以上。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分析市场、展望前景,使更多的闲散资金投资奶山羊领域。
2.招商引资。创新理念,大力宣传,主动出击,按照“走出去,请进来”、“大招商,招大商”、“优环境,促发展”的思路,不断拓宽创新招商引资模式,为奶山羊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树立“企业之事无小事”的服务理念,强化绿色服务通道建设,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努力创造“尊商、重商、扶商、爱商”的良好氛围,构建起“筑巢引凤”的良好环境,实现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的良性循环,为奶山羊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3.金融部门支持。创新金融担保机制,探索保单抵押、畜禽圈舍抵押和活体抵押等贷款方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为畜牧业合作组织、养殖场户提供贷款担保。
4.各级财政扶持。申请省、市在畜牧发展资金中切块重点支持,县财政积极配套。省市项目资金和县财政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圈舍建设、机械化挤奶站、品种改良、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多投多补、少投少补”以及“拉开规模档次、分段补贴”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撬动作用,建立健全奶山羊产业发展激励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上规模、见实效。
(二)注重技术,服务到位。畜牧养殖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服务尤为重要。要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多层次、全覆盖、网络化的技术服务体系。聘请西农大及省市专家教授组建专家技术团队,为陇县奶山羊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大中专院校、基层一线选聘专业人员,切实加强县、镇、村技术队伍建设,配强配齐专业技术队伍,充实专业技术岗位,解决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夯实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的配备责任,积极开展技术员培育和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畜牧兽医和畜产局领导班子建设,把那些懂业务、会管理、能吃苦、敢担当的人员充实到领导岗位上来,成为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三)强化监管,提升质量。认真贯彻执行《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条例》,加大挤奶站、奶产品质量、收购价格和投入品的监管。一是加强源头控制。实行场区机械挤奶和拉羊集中挤奶两种形式,6年内在50个奶山羊重点村和246个300只以上的规模化奶山羊场,建成296个奶山羊机械化挤奶站(详见表6:陇县奶山羊产业机械化挤奶站建设目标任务规划表),机械化挤奶100%,从源头上确保奶源质量;二是规范整顿收购秩序。建立和完善生鲜乳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实行《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管理制度,生鲜乳收购实行企业现场自检、行政抽查监管、定期采样送检、投入品规范使用等监管措施;三是建立质量评价体系。引入第三方鲜奶检测机构,强化监督,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点面结合、功能互补、运行高效的鲜羊奶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四是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健全羊奶成本监测、价格信息调查、乳成分测定等制度,制定合理的价格评定办法,形成“优质优价、以质论价、互利互惠、场企双赢”的调价申报机制。
(四)部门协作,联合攻坚。奶山羊产业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但任务艰巨,工作量大,必须部门协作,各司其职,攻坚克难,才能达到预定目标。发改部门要把奶山羊发展列入重大项目计划,争取更多地项目支持;国土部门要做好养殖场用地指导,适时调整土地总体规划;农发部门要把产业化发展向奶山羊靠近,资金向奶山羊倾斜;扶贫部门要对贫困户养羊给予大力支持;农业(畜牧)部门要制定奶山羊规模养殖场(区)的设计规范、验收标准,做到规范运行;物价部门要进行奶山羊成本调查,建立奶价形成机制;县金融办要积极协调,把奶山羊纳入农业保险范围;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要为奶山羊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指导成立县奶山羊协会,增强经营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五)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县政府成立奶山羊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发改、财政、农业(畜牧)、国土、扶贫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是研究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抓落实。加强检查、考核,夯实各部门、各镇的责任,把奶山羊产业纳入县级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严格奖惩。